何家村“大唐遺寶”都蘊含了那些科技元素?炙手可熱的“花舞大唐”IP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?中國古代通訊史又經歷了怎樣的變遷與發(fā)展之路?古往今來,科技的神奇總是令人遐想與贊嘆。12月22日,陜西歷史博物館攜手華為在西安舉辦了一場“花舞大唐春 盛世科技年”的主題沙龍,受邀專家學者和現(xiàn)場觀眾一起感受古代“高科技”的神奇魅力!
申秦雁:何家村金銀器中的“高科技”
“城市尤其是京城,是多元文化匯集之地,是時尚潮流引領之地,也是高科技生活享用之地。享用高科技往往是生活品質的標志,也是身份、地位的象征,金銀和科技相結合,自古就在人類的追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?!标兾鳉v史博物館研究館員申秦雁給現(xiàn)場觀眾帶來了一場《何家村金銀器中的“高科技”》的精彩講座。她說,1970年10月,西安市何家村“大唐遺寶”的發(fā)現(xiàn),吸引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,其中271件金銀器,既濃縮了大唐科技的美妙神奇,又彰顯了大唐生活的錦繡繁華,堪當大唐盛世的時代符號。
黃金白銀的加工稱“細作”,手工時代,金銀器的設計制作,往往體現(xiàn)出當時的科技水平?!敖疸y器制作有范鑄、捶揲、焊接、鉚接、編織、拋光、鏨刻、鏤空、掐絲等十幾道甚至幾十道成型工藝和裝飾工藝,一件復雜的器物,往往同時使用多種工藝技術。珍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的文物‘金梳背’,它的制作綜合運用了捶揲、掐絲、編織、金珠焊綴等工藝,是唐代精密制作的杰作。”申秦雁通過大屏幕個大家展示了精美絕倫的金梳背。她說,金梳背的主體用厚度僅0.1毫米的金箔制作成中空的月牙形狀的雙面梳背,梳背頂部用直徑約0.1毫米的金絲掐制出14朵團花,然后沿弧形邊緣將兩片金箔通過焊接聯(lián)成一體。金梳背兩面采用掐絲卷草紋做主題裝飾,其間空白處密密麻麻填滿直徑0.1毫米、表面光滑、大小均勻的金珠。金珠究竟是用何種工藝制成?又是如何固定在薄如紙張的金箔上的?至今仍有許多不解之謎。
“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曾在央視《國家寶藏》節(jié)目中亮相,這件文物精妙之處在于被稱為‘常平架’結構的內部結構原理。香囊中的持平裝置完全符合陀螺儀原理,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,由于機環(huán)和金盂重力的作用,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,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。這一原理在歐美是近代才發(fā)現(xiàn)并廣泛應用于航空、航海領域,而中國最晚在1200年前的唐王朝時就已掌握了此項原理。盡管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,香囊卻仍然玲瓏剔透,轉動起來靈活自如,平衡不倒,其設計之科學巧妙,令人嘆絕?!鄙昵匮阏f,香囊制作技術中“常平架”這項中國人的科學發(fā)明,不僅經唐代工匠之手繼承發(fā)展,并傳至宋代、明代,而且經唐代工匠之手傳向了世界,給近代工業(yè)革命帶來了巨大影響,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,也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重要貢獻。
龐雅妮:“花舞大唐"IP的成長故事
“何家村窖藏是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唐代最著名、最精美的一批文物,‘大唐遺寶一何家村窖藏文物展’也是陜西歷史博物館最受觀眾喜愛的一個展覽。”在當天舉行的“花舞大唐春 盛世科技年”主題沙龍上,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雅妮和大家分享了“花舞大唐"IP的成長故事。
“花舞大唐春”出自唐朝盧照鄰的《元日述懷》中的“人歌小歲酒,花舞大唐春”,詩句描繪出了大唐初春一派欣欣向榮的爛漫景色?!坝眠@句詩形容何家村窖藏的特點,乃至大唐盛世的特點,都非常貼切。所以,自2018年起,‘花舞大唐’就成為我們著力打造的一個大P,想以此呈現(xiàn)以何家村窖藏文物元素為核心所體現(xiàn)出來的盛唐氣象?!饼嬔拍菡f。
“2003年,《花舞大唐春》一書發(fā)行;2017年,‘花舞大唐春’春節(jié)大禮包問世;2018年,注冊‘花舞大唐’IP,同年與國內知名文創(chuàng)公司‘東方密語’聯(lián)合打造‘花舞大唐’產品矩陣......”龐雅妮說,2019年6月20日晚,一場名為“花舞大唐”的時尚大秀在古香古色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序言大廳舉行,由陜西歷史博物館與“東方密語”聯(lián)合打造的50款文創(chuàng)新品首次與公眾會面。
12月6日,由陜西歷史博物館與必勝客共同打造、全國首家與博物館合作的必勝客餐廳——花舞大唐必勝客博物館主題餐廳正式投入運營。餐廳內部濃郁的朱紅、璀璨的流金、深沉的墨黛,源自古長安盛唐建筑的色彩靈感,勾勒復古奢華又簡潔現(xiàn)代的餐廳氛圍。手扶石榴柱頭的圍欄、腳踏描繪盛唐夜宴壁畫的臺階,欣賞撰寫著唐詩的灰色紗幔,抬頭是錯落有致的“花舞大唐”紋飾吊頂……將陜西歷史博物館“花舞大唐”元素,通過裝飾融入盛唐建筑形式,并通過現(xiàn)代的藝術美感呈現(xiàn)。此外,餐廳還將葡萄花鳥紋銀香囊、鑲金獸首瑪瑙杯、鴛鴦蓮瓣紋金碗等十件國寶級復刻文創(chuàng)產品“請”進餐廳,并充分利用餐廳空間,在開放式水吧上進行陳列,必勝客的大廚們也在“文物”的環(huán)繞中烹調美食,讓消費者們感受文物與美食交織的盛宴。
于賡哲:從“郵驛”到5G的通訊傳奇
“我們現(xiàn)在馬上要進入5G時代,5G時代不僅是一個通訊的大發(fā)展,也是一個物聯(lián)網(wǎng)的開端,除了信息的交換,網(wǎng)絡還要實現(xiàn)人與物、物與物之間的互動關系。那么,在人類歷史上,通訊實際上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發(fā)展的歷程,才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,相當不容易?!标兾鲙煼洞髮W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以《古代通訊的變遷與發(fā)展》為題,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古代烽火、驛站制度,以及楊貴妃“日啖荔枝三百顆”背后的故事,求證《長安十二時辰》里的望樓系統(tǒng)的真實性......
“最早的通訊系統(tǒng)‘郵驛’,出現(xiàn)在秦漢時期。當時設立專門機構‘督郵’,督查地方,負責郵驛的監(jiān)管?!庇谫s哲說,秦朝鞏固中央集權的基礎是郡縣制,中央直轄地方,那么政令的快速傳達對于國家的穩(wěn)定至關重要,正是這個原因,對通訊和交通提出了極高的要求。當時以秦都城咸陽為中心,修建了一個全國性的道路交通網(wǎng)“馳道”,由咸陽向東出函谷關后遍布全國,而且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都有輻射,“馳道”對于鞏固秦朝的統(tǒng)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到了唐代,驛站的設置就更加完善。按照《唐六典》的記載,全天下官路上每隔三十里一驛。驛站分為六個等級,最高等級的驛站有75匹馬,最低的由8匹馬。遇到緊急傳遞,馬歇人不歇。
“烽火是一種特殊信息傳遞系統(tǒng),一提到烽火,很多人都會想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,這個故事并不可靠?!庇谫s哲認為,各諸侯國在看到烽火之后,能夠齊刷刷在同一時間到達驪山腳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,就是褒姒嫁給周幽王那么多年,不可能還不笑,這個故事就是個段子,只不過史官信以為真給記錄到史書里邊去了。還有,清華簡里有關這段曾經記載過,褒姒與周幽王之間的關系是很好的,而且周幽王要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。
“我們也知道電報在中國發(fā)展并不一帆風順,1871年4月,英國、俄羅斯、丹麥違反清政府不得登陸的規(guī)定,由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出面,秘密從海上將海纜引出,沿揚子江、黃浦江敷設到上海市內登陸,并在南京路12號設立報房。1871年6月3日開始發(fā)報,從這一天起,開啟了中國的現(xiàn)代通訊?!庇谫s哲慨嘆,經過漫長的發(fā)展過程,如今我們國家的5G技術已經開始領先于世界,向全世界發(fā)出了我們自己的“聲音”!
在當天的活動現(xiàn)場,還有專業(yè)茶藝師進行茶藝表演,和觀眾一起領略唐人的茶生活,感受古人的飲茶趣味和格調。
運營機構:鄂爾多斯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會
Email:ordoswh123@163.com 服務電話:0477-8394929